|
技术资讯中心 |
首页-技术设备手游资讯基地
|
关于机械设计方面的读物和文章 ,网上或书店流行且比较实用有效的 ,95%是所谓的《机械设计图册》或者《精巧机构设计实例》之类 。然而 ,即便是标榜“经验”或分析 ,个人觉得 ,还是停留在教材阶段 ,对初学者或者基础不够扎实的设计者来说 ,能够应用和受益的范围和层次都比较有限 。
相反 ,倒是论坛有些“菜鸟”(其实大部分都有相当经验了:)提出某某问题 ,引来多人竞答而带有“专题性”的内容 ,和实际工作贴合较紧 ,有用可用也 。有鉴于此 ,我有意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、感受和认识 ,给想了解或进入机械行业的朋友作一些介绍和分享 ,可能陆陆续续会有 ,不求理论如何正确观点如何新颖 ,但求对大家有启发有帮助 。(注意 ,绝不是在卖弄哦 ,纯粹无私分享个人经验、教训和感受罢了 ,希望大家也都不要太闭塞和吝啬:)
由于机械是一个很宽泛的行业 ,而个人往往只是从事其中一个分支或部分 ,不可能面面俱到 ,因此我拣广为人知相对简单的夹治具谈起 。当然 ,不管分得多细多深 ,都只是实践性操作和行业特性有些区别 ,所涉及的机械理论是通用的 ,都能被大家接受 。
关于夹治具的确切定义 ,没有找到(也没必要追究 ,知道是什么就足够了) ,我认为是:为解决实际问题或实现某个功能而针对性制作的辅助性装置 。特点是:结构简单 ,应用广泛 ,种类繁多 ,可以是一块铁片 ,也可以是一台设备 。比如 ,磨床用挡块 ,可以叫它夹治具;比如 ,Hi-pot测试机 ,可以叫它治具 。(注:名词来源日本 ,365平台官方版下载叫工具)
电子行业的夹治具 ,大致有压入、折弯、切断、铆合、熔接、测试、固定等分类 ,当然 ,也可以分为普通和特殊两类 ,看个人喜好或等专业书记去整理规定了 。基本上 ,除了电测和熔接 ,一般工厂都有自己的设计部门或干脆自己制作 。可以断言 ,有电子厂的地方 ,就会有夹治具;没有电子厂的地方 ,夹治具也比比皆是 。相应地 ,这类工作需求是比较大的 ,由于入门相对容易 ,也比较适合学历层次不够高(工厂一般要求不高)或者作为转机械行业的一个突破口 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 ,夹治具设计更能锻炼一个人的异常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,而设计能力相对比较复杂设备如自动机之类而言 ,会比较淡薄和次要些 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理由有二:
1.
治具在设计上以简单、好用和安全为原则 ,体现在结构上也体现在工件上 。所以 ,知道怎么做了 ,从画图到组装到调试成功 ,几乎不用费多大劲 。然而 ,治具服务的对象 ,往往有些是不能实现自动化而手工作业困难的棘手产品 ,这时 ,会经常头痛 ,如果有问题不是机械本身问题 ,但如缺乏异常分析和甄别解决问题的能力 ,就会被混淆欺骗 ,就会被搞到寝食不安 ,每天头发像刺猬:)
大多数工厂(尤其大陆)生产基本工序大都仍是人在主导 ,治具发挥的是辅助性作用 。由于结构相对简单 ,有时要实现某个“复杂”功能或解决某些疑难问题 ,确实很伤脑筋 ,而主管或别部门的人才不管这些 ,他们通常会说 ,某某 ,产线XX产品不良多 ,你弄个治具或把已有治具改善下 。简单解决简单 ,当然没问题了 ,遇到麻烦的 ,可能就要考验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,而一旦你找到原因和对策 ,设计个夹治具要不了两三天 ,因为简单 。有时 ,产线会拿一大堆不良品来找你算帐 ,如果你不能找出“反证据” ,那么你要么可能稀里糊涂做了替罪羊 ,要么可能费老大一番工夫才找到原因 ,然后吐血30两 。
2.通常设计夹治具 ,考虑最多的 ,往往不是机械本身 ,而是产品或制程方面 ,无论怎么做 ,每套治具的成本差别不大(专案费用也限死了) ,就算多花个三五万 ,企业也能接受;如具备丰富的产品和制程经验 ,往往能洞悉先机 ,在未生产时就对产品可能问题提出改进 ,同时拟出一套合理高效的生产方案 ,然后再细化到各工站夹治具制作 ,也就长远性地保障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,这部分是企业最在乎的 。同工站的治具 ,会有很多方案 ,有时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特性、产能要求、成本控制等因素才能定稿 ,这个过程其实更多是一种机械以外的分析能力 ,而不单纯是所谓的设计能力 。换言之 ,优秀夹治具设计者同时应该是产品、制程和设计全通 ,否则水平会低一个档次 ,哪怕图画得再漂亮 ,治局具做得再巧妙 。事实上 ,不懂产品不了解制程的设计师 ,我相信也捣不出象样的治具 ,甚至可以说只会制造麻烦 。
当然啦 ,强调机械以外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,并非忽视淡化机械本身的功用 。相反 ,机械设计师必须以设计能力和水平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“拳头”来武装自己 ,而且要注意不断增进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 ,否则很容易就落伍了 ,至少很多案子会由于困难或毫无头绪而经常找借口:老板 ,这个东西 ,难以做到!而事实上 ,同样的问题 ,也许别的厂家或者别人正在克服或已解决 。
我一直认为 ,设计师拟定一套设计方案需要考量的东西很多 ,很大一部分就在机械之外 。机械技术发展到今天 ,已经算是很烂熟了 ,为什么还会遇到各种棘手问题 ,为什么还会有些技术难题难以逾越 ,很大程度上 ,与这些发展更快几乎日新月异的机械以外的因素有关 。比如 ,摩托罗拉对手机连接器端子共面要求 ,从以往的0.15mm到0.1mm直到目前的0.08mm ,可谓难度不断提升 ,但机械技术呢 ,更别说作为个体的设计能力和经验了?
夹治具尽管简单、易上手 ,但其设计理念和水平 ,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机械功底;反之亦然 。很多功能或问题 ,都要结合机械来考量 ,否则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或“扯蛋” 。恰恰有些部门的同事就这样 ,他们对机械乃至夹治具毫无所知或一知半解 ,只会根据自己的想法要求或批判 ,有时会让人无所适从或不知所谓 。在企业做事 ,问题永远解决不完 ,很多时候会有黔驴技穷的感觉 ,但还是得想方设法去完成 ,别人只看结果 ,借口只有老板才有 。
大多数夹治具设计者 ,可能都在使用AutoCAD,原因很简单 ,3维软件昂贵而公司不敢用盗版的 ,当然 ,还可能是设计主管偏好或只会2D软件 。我个人觉得 ,对初学者而言 ,三维设计二维出图 ,绝对是个比较理想的方式 。类似Pro-e、Solidwork、Onespace等软件 ,学起来并不太吃力 ,用于夹治具设计那部分更是可以轻松学会 。三维软件有个好处 ,比较直观 ,看不懂图纸的人 ,会操作也能把图“摸”个大概 ,这样解放了设计上的读图和想象力障碍;同样道理 ,好的IDEA或设计灵感 ,只要动动鼠标键盘 ,也能快捷明了表达出来 。把构思完整描绘出来了 ,其实设计已经完成了一半 ,含尽量最高的一半 。当然 ,在这强调三D设计的好处 ,绝不是在否定2D ,恰恰相反 ,我甚至很佩服2D设计者 ,当然 ,大多数情况 ,是其绘图能力和水平:)软件只是个工具 ,根据看个人喜好和擅长去选用 ,这才是正确的 。我想 ,如果有人喜欢徒手设计 ,并且设计出来的东西OK ,那么也是可以接受的 ,不是吗?
夹治具设计过程 ,第一步是了解产品 。相信很多设计者 ,可能习惯搬 ,也难怪 ,产品都是搬的 ,夹治具有理由不搬?说个笑话:我搞自动化前两年 ,夹治具做了很多 ,但有次到一家公司面试 ,人家拿一张很复杂的产品图给我看 ,而且是英文的 ,我当时愣了大半天 ,呵呵 。有从这以后 ,我就很注意拿到个案子 ,先分析产品 ,不是为了以后面试 ,而是慢慢感觉到 ,对产品深入了解 ,其实对做夹治具百利无一害 。原本 ,我习惯每次都是直接吊产品3D图进行“经验设计” ,所以基本上做的东西没什么问题 ,但有很多其实是误打误撞或者事后修改的 。如果一开始就把握好产品 ,那么可以少走弯路 ,也可以将很多以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先行消灭 ,为公司减少浪费也是种好品德啊!
设计的第二步 ,当然是设计构思啦 。谁都知道夹治具简单 ,可是正如前文提到的 ,还是要费不少头脑的 。涉及的东西很多 ,我自认为精髓的 ,已经归纳为一句话了:定位准 ,限位稳 ,取放易 ,加工少 ,结构巧 。别看就这几个字 ,可综合了成本、人机、机构等相关内容了的 ,每个人可能掌握和应用的层次不一样 ,但绝对在应该用着 。而具体到实际设计中 ,用的东西就更多了 ,凸轮、连杆、弹簧、气缸、马达、轴承……等等 。需要考虑的也很多 ,刀具是否有较强互换性 ,机架是否能撑得住 ,定位槽的间隙留得是否合适 ,万一卡料了怎么处理…….综上 ,其实 ,这一步可以说是最费头脑的 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,有实质意义的设计 。
再接下来 ,是边绘图边检查 ,差不多了就把图甩出去加工了 ,再接着 ,等工件回来就装上试试 ,有问题赶紧趁早改好 ,免得到时来不及 ,然后就是做样品阶段了 ,可能会很顺畅也可能有麻烦 ,要费点心思琢磨下 ,最好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,把问题解决把样品送出去 ,设计基本完成了70% ,(至少说明没有致命错误:)还有20%则要留待正式生产时才能发现和解决 。也只有经过量产确认OK的夹治具才是成功的 ,设计到此也就基本结束 。那么还有10%呢 ,请注意 ,绝对不会有完美的夹治具 ,这10%留给产线去改善 ,直到产品game
over了 ,设计宣告彻底完成 。-----注意哦 ,以上是一个成功的设计过程 ,如果是失败的呢?其过程有时是让很多人痛苦的 ,越往后惹上的人越倒霉痛苦 ,甚至客户:)说到这 ,大家也许可以体会到 ,真正搞一个设计是多么不容易 ,哪怕是个简单的夹治具 。 |
相关:波峰焊治具 回流焊治具 过炉治具 过炉载具
过锡炉夹具
过锡炉托盘
流焊架
【进入论坛交流】 |
|
|
|